作者:桑明慶

在安陽市西南15公里處,有個鄉鎮叫馬投澗,這里有一座風景秀麗的高崗——鳳凰崗,它春有桃紅柳翠,夏有滿坡綠濤,秋有層林盡染,冬有瑞雪皚皚,是人們觀光旅游,休閑養心的好地方。在鳳凰崗的最高處,有一棵古柏郁郁蔥蔥,樹干有四米多高,樹的胸圍有兩人合抱之粗,樹冠的直徑有十多米的長,裸露在地表的樹根如塑如雕,像巨龍之爪深深地扎入鳳凰崗地下,它被稱為當地“樹王”,在那高高的坡崗之上這棵古柏非常顯眼。這棵古柏植于南宋時期,距今已有800的歷史,當地人習慣于稱千年柏,是老百姓為了紀念三位先皇而栽植的。它以堅強的生命力聚天地靈氣,吸日月精華,已成為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“神樹”。

三位仙人聽罷老翁的話難過的掉下了眼淚,神農伸手從褡褳里掏出一把黃澄澄、金燦燦、飽盈盈的谷子說:“老伯,我這里還有些谷種,你拿去與鄉親們分了吧,只要大家辛勤勞作,我保你們春種一粒粟,可秋收萬擔糧,這里一定會變得富庶起來?!闭f完只聽“嗖”的一聲,隨著一股白霧騰起,三個人便不見了。待老翁出門再看時,三位仙人早已乘著金鳳祥云遠去了……

用大筐抬,用扁擔挑,用背簍背,年老體弱的用小籮筐抬,有的小孩用衣服口袋裝。用二個月的時間,鄉親們硬是在鳳凰崗的最高處,堆出了一個大土堆。隨后又派人到不遠的龍泉選購了一棵最壯實的柏樹苗。樸實的鄉親們,給樹苗披紅掛綠,敲鑼打鼓,燃放鞭炮,像迎接新娘子一樣,迎接樹苗的到來。栽樹那天選了一個良辰吉日,由最高族長主持儀式,有八個漂亮的女孩引導,八個健壯的小伙子做為禮兵,他們把那棵柏樹苗放在一個大籮筐里,四柱杠子抬著,小伙子們邁著矯健整齊步伐,把樹苗抬到土堆上,然后輕輕的放入預先挖好的坑里,再請周邊幾個村的族長揮锨填土,完整的載好了這棵柏樹,這時祥云飛渡,百鳥和鳴,上百只喜鵲在鳳凰崗上盤旋。為確保成活,方圓十幾里的村莊輪流看護澆水灌溉,經過三冬三夏的精心管護,這棵柏樹在荒涼的鳳凰崗上扎下了深深的根系完全成活了,鄉親們這才算大功告成。
就這樣,在日月更迭中,在風雨的洗禮下,這棵柏樹茁壯成長,樹干一天長高,樹圍一天天增粗,樹冠一天擴大,當地老百姓把它當作神樹來敬仰。
一九三七年“七.七”事變后,日本鬼子的鐵蹄肆意踐踏我大好河山。日軍占領安陽城后,為防止八路軍游擊隊的攻擊,急需要在城外建立個登高觀察點,于是他們就選中了位于城區西南15公里處的鳳凰崗,這里距城區開車半個小時路程,地勢比周邊都高,海拔202米,比安陽城高出73米,且視野開闊,東可攬安陽全城,南可望鶴壁鄉村,西可見太行山麓,北可觀茫茫北嶺,是理想的登高瞭望觀察點。
聽說日本鬼子要占領鳳凰崗,當地老百姓要設法保護這棵千年古柏。有一天夜里,十幾個青壯年人,在一個老木匠的帶領下,乘著月光登上了鳳凰崗,將上千棵鐵釘密密麻麻釘入樹干內,這樣,柏樹渾身上下隱藏了不計其數的鐵釘,就像穿上了一件隱形保護衣,鬼子既是用鐵鋸也鋸不斷樹干,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?,F在古柏樹干上千個釘子眼仍清晰可見。

了牢固的防線,日本鬼子多次進攻都沒有突破。
現在當地百姓和龍安區政府已對這棵古柏進行了保護,2006年區政府進行了掛牌,并進行了編碼,當年的土堆已用石青條石圍砌,并修建了臺階,游人可以邁步登上臺階,近距離觀賞這棵古柏風貌,領略它的風彩。當地老百姓每逢農歷初一、十五或者農家有添人進口,修房蓋屋,娶妻嫁女等重要事情都要前來上香祭拜,祈禱平平安安,順順利利。

千年古柏經歷了世事蒼桑,而今更加茂盛,更加茁壯。
作者簡介:桑明慶安陽市殷都區人,現供職于安陽縣糧食局,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,安陽市作協副主席。散文、詩歌散見人民網、新華網、光明網、搜狐網、大河網、《光明日報》《河南日報農村版》《中國孝文化》《老人春秋》《糧油市場報》《鄭州晚報》《石家莊日報》《谷風詩刊》《文源》《秋水》《安陽日報》《商洛詩刊》等媒體,出版有詩文集《太行小溪》。